股票代码:2382.HK
聚焦科技之美
实施名配角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光学产品制造企业。
我们舜宇集团,前身为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是一家乡办企业。1984年,我们凭借6万元贷款、8名高中生起步,十多年来,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使企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产值、销售、利税总额的平均年递增幅度在30%左右。去年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仍取得较好成绩,完成销售2.41亿元,实现利税435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23.7%。
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的产品,已形成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和测量仪器等四大系列,并自主开发了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的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产品95%以上销往国外,与韩国三星、日本美能达、美国柯达等大公司配套;依靠科技和人才,企业成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学镜头和望远镜生产厂家。根据国家有关部门1999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舜宇集团在中国乡镇企业中的排序,居最高利税总额1000家的第295位,最大出口创汇1000家的第116位,仪器仪表行业最大经营规模100家的第3位,经济效益连续4年居浙江省仪器仪表行业第1名。95-98年,企业先后获得“全国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先进单位”、“浙江省科技进步重大贡献奖”、“全国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单位”和“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乡镇企业”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实践证明:科技是腾飞之翼,人才是发展之本!
一、坚持厂校结合,
加快了新产品开发
建厂之初,我们多次派人到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中心试验基地培训,把光学冷加工作为企业发展的起点。1987年,我们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集资搞技改投入,大胆引进“八五”规划期间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光学冷加工最佳参数,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88年生产相机镜头35万套,占全国总量的1/10,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1988年底,我们与浙大光电技术开发公司建立了科技生产联合体,开始了“你设计、我生产”的产品开发模式。从此,浙大的雄厚科研实力,经过我们变成了现实生产力,新产品开发连绵不断,成功地开发了具有一定档次的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20多种新产品。
我们和浙大的合作,前后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8年至1991年)在利益分配上采用额定利润分成方法,即由浙大设计的产品在我们这里生产、销售后,校方以固定额度分成。这种方式校方不直接承担企业的风险,在联合初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第二阶段(1992-1994年)由额定利润分成改为按照实际利润分成,根据双方投资比例(包括浙大方的技术投入),共同承担风险。这是联营机制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双方在联合过程中互信程度的提高和依存观念的增强。第三阶段(1994年起至今)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厂校双方都成了企业的股东,各方派员组成董事会、监事会,双方不只是着眼于年终分配,更着眼未来、筹划未来,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我们同浙大的联姻,创造了我们的新产品、新市场,造就了我们发展的高起点,得到了著名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国藩教授“全国光学行业一片萧条,风景这边独好!”的高度评价。
有人认为,企业同高校、科研单位“攀亲”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的体会,搞好厂校、产研合作,关键有三点——提高科技意识,是合作的前提。确立科技意识,就是要承认科技的地位和价值。比如有不少人问我:浙大在你们这里分了多少钱?我总是认真地告诉他们:浙大在我们这里没有分一分钱!科技同生产结合以后,企业的效益是双方共同创造的,不存在科技方在我们这里分了多少钱的问题,浙大分享的是他们自己创造的成果,得到他们应得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浙大的这部分,也就没有我们企业的这部分。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感到:科技人员是通情达理的,他们的最大愿望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科技人员到头来分的是生产方的钱,实际上就是失去了科技人员自身的应有的地位,从何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呢?——建立合理机制,是长期合作的保证。在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初期,双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顾虑。科技人员主要是怕“过河拆桥”。这种想法是客观的,我曾经和许多科研人员谈到我们与浙大的合作情况,其中就有人当场掉过眼泪,因他为某企业做“星期天工程师”,产品开发出来以后,企业却把他甩了!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必然导致合作的失败。这从反面告诉我们,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必须建立合理的机制做保证。——双方以诚相待,是合作的基础。企业依靠科技必须心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在与浙大的合作中,由于透明度高,大家直来直去,合作得很愉快,感情上也很投入,双方不分彼此。比如在1989年,那时双方都有一本销售帐,每次卖出产品各自记个数。有次浙大的帐上少记了一笔,我们还是按实际产量向浙大交付了利润,钱虽然只有几万元,双方的心却因此更近了。在与浙大的联姻中,双方在“名”和“利”的问题上只有让,没有争,用他们的话来说,我们这里是个“君子国”。
我们坚持厂校结合、产研结合的做法,得到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及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和国家教委领导,多次来我公司考察,对我们的工作作了指导和肯定。
二、坚持人尽其才,
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
近十年来,我们先后引进各类专业人才250多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大学本科生4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200多人,初步形成了一支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我们企业依靠科技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依靠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过程。
近来我们都在议论人才引进中碰到的一些难题,要害是如何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得了作用。根据我们前段的实践,我觉得这里有三个问题:
第一是必须解决用人的指导思想,对人才你是依靠,还是利用?是利用人才来解决我们企业一时的困难,还是依靠人才共同解决瓶颈制约,促进企业全面、持续发展?这涉及到用人的指导思想。对人才,只能依靠,而绝对不能利用。如果你只是想利用人才,人家是看得出来的,他们比我们更聪明。
我们在确立了“依靠人才”的指导思想后,在全国各地招聘企业急需的人才。人才进来后,我们真诚地重用人才,把他们放到能发挥其作用的岗位上;热情地为人才创造实现其价值的必要条件,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必要的实验设备和研发经费;十分注意给人才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信任,意识到在我们企业对实现其自我价值的意义。我们这样做的结果,产生了“人才引人才”良性效应(有人称之为“葡萄串效应”)。从1989年引进第一个大学生起,至今在15个部室正职干部中,由引进人才互相推荐的占了60%以上。由于外来人才本身所具的特殊性,其作为“中介”荐举的人才,有效性几乎是百分之百。与此同时,我们注重人才的再造,为人才创造理想的发展空间,如组织人才参加高级的业务培训、出国学习考察,使人才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得到自身素质的更新和成长。虽然我们也注意了薪酬、福利和内部股份等方面的倾斜,但对真正的人才来说,待遇是必要的,却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能否实现。
第二是你要留住人才,必须搞好“空降兵部队”与“地面部队”的融合问题。应该说,两支“部队”各有短长,优势互补,企业会如虎添翼;互不配合,企业会内耗不断。如何克服两者之间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差异?我们的办法是运用企业文化进行磨合。我们用“忠诚正直、敬业负责、同心同德、勇于探索”的共同价值观来规范全体员工的基本信念,用“共同创造”的企业精神来规范全体员工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用“企业训词”中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形成舜宇的合力,有利于提升舜宇的核心能力,有利于舜宇的持续发展)来规范全体员工的言行。你是本公司的老职工也好,刚来公司的引进人员也好,都要以审视的眼光对准自己,向共同确定的企业价值观靠拢,遵循新的行为准则,放弃过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实践证明我们的做法获得了成功!21世纪的企业管理是文化管理,我们的初步实践已经深受其惠。
第三个问题,你要人才发挥作用,就要让人才居于支配地位,让人才“控股”。把人才摆在支配地位还是陪衬地位(当作“葱花”),是企业是否真正依靠人才的标志。但要重用人才,企业原来那些劳苦功高的“元老”怎么办?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95年开始,组织了“企业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大讨论,引导企业“元老”们在“要牢固的位子,还是要企业的发展?”中作出抉择。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大道理谁都会讲,涉及到实际,难度很大,工作很难做,我是一直把工作做到各位“元老”的家里!道理很明显,企业要发展,就要引进人才,人才进来了,老的要让位;但你今天虽然让位,企业发展后,你的利益仍然在。相反,你今天要牢固的位子,看起来是保住了自己的利益,但拒绝人才的结果是企业完蛋,你的利益在哪里?!最后大家表态,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愿意退下来。通过几年努力,企业的决策、执行机构和各级班子的构成已发生重大变化,一个知识化的企业高层结构基本形成。在董事会7位董事中,有外部引进人员4人;在总经理办公会议8位成员中,有外部引进人员5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人,100%具有中高级职称;在23位副部级以上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0%。从而使人才群体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管理中真正起“控股”、支配的作用。
优秀人才一旦获得舞台,就能大献身手。在我们引进的人才中,一人(硕士)任市场营销部部长,他的知识和经验使我们的自营进出口权真正发生了效益,国际市场多元化获得显著进展,去年他获“余姚市优秀营销工作者”称号;一人任技术副总,主持自动安平水准仪开发在短短一年里获得成功,公司由此进入测绘仪器生产新领域;一人任技术开发部部长,他开发的光学镜头新产品,以及参与开发的连续变倍显微镜,都进入了高新技术领域,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今年六月荣获“余姚市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一人(博士)任财务部部长,不仅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管理,而且提出了一条企业实施资本经营的新路子;一人(博士)任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的战略研究,开辟了我们实现新的战略转变、与国家级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的新通道;一人(光学镀膜专家、硕士)任光学特种工艺研究所所长,其水平在和日本美能达公司的合作中发挥出色,为日方赞赏。最近,我们还引进一名硕士负责在信息产业领域开辟新的战场。
我们舜宇集团以“振兴民族光电工业”为宗旨,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是我们永恒的课题。在未来的3-5年内,我们决心做好三件事:一是掌握三项核心技术(光学多层镀膜技术、非球面技术、AF技术);二是开发三项高新技术产品(二维条形码扫描器、计算机摄像头、LCD扫描仪);三是引进300名以上具有大本以上学历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到2010年,实现“跻身世界现代光电领域先进行列”的企业目标,为余姚争光!为宁波争光!报答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