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2382.HK
聚焦科技之美
实施名配角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光学产品制造企业。
不久前,江总书记关于管好“身边人”的讲话精神,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党政机关,对于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企业,特别是全国几百万家像我们这样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所以我认为,关键是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
“身边人”是历史的产物
所谓“身边人”,这里是指领导干部的家属、子女和亲戚;而且还应包括干部身边的工作人员。
企业的干部队伍及其“身边人”大体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创业者,二是引进的专门人才,三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朋友”和共事形成的身边工作人员。
第一部分人是企业领导的“身边人”。
在你还是赤手空拳时,或出力,或出资,或出点子,总之是“无私奉献”。他们在你的事业还没影子之时建了功,那么在企业有发展以后,他们掌权是顺理成章。乡镇企业干部一般出身农村,亲戚多是寒门“泥腿”,既然企业招工,有何理由拒之门外?于是亲带亲,邻靠邻,慢慢就形成一支“亲属队伍”。第一把手有这种情况,第二、三把手和其他干部也有这种情况,于是汇成了一支亲属“集团军”。
据我所知,这种情况,现在也不仅仅是乡企、民企、私企有,其实国企也有。随着国有企业的出售、承包、租赁等方式的出现,这种情况还会有发展。有的占到30%左右。
第二部分人是企业专门人才的“身边人”。
企业在发展中,引进的一些高级专门人才。坦率地说,他们是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善待他们,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他们来我们公司,拖家带口,举家而来,他们的“身边人”也就成为公司的“身边人”,我们如果拒之门外,就使“引进人才”变成了空话。
第三部分是对我们企业发展帮过忙的一些党政干部、朋友的亲属,及因长期共事形成的“身边人”。
前者经过干部介绍进入公司,后者因工作关系形影不离。我们企业从“八个农民,六万资金”起家,经过14年,发展到去年实现利税3600万,受到党政干部、企事业界友人的支持和帮助。没有这些帮助,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所以,这些朋友有所求,我们无法拒绝。
我们的干部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就很少休息。这些同志为我们领导排难解忧,任劳任怨,是地道的“身边人”。
身边人的无职有权就是特权
社会上有些权,是随“职”而来,称之为“职权”。但“身边人”中有些并无职,有什么权?我说,还是有的──特别是在“身边人”自己看来,他是“有权”的:一曰参与权,二曰进言权,三曰伸手权,四曰违纪权。举例说,今年初我们在企业内进行“危机教育”,要求集团公司的干部自动降薪10%,有几个就向我要求他能例外。这几个人全都是“身边人”,大概是他们自认为有“伸手权”。而第四项“违纪”本不是权,干部其实也不会“授予”,然而“身边人”自认为他“有权”违纪!就是说他有“特权”。历史上的宫廷内乱、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造成的天下大乱和兴亡更替,都说明只要这个“身边人”的“特权”问题解决不好,就足以坏事。一部廿六史,重复了无数相类似的覆亡故事!
有一部分“身边人”自认为身份特殊,有种优越感。
一是他们不愿受制度、纪律的约束,我行我素,有恃无恐;
二是在处理问题时,一些领导干部常碍于情面,怕得罪“身边人”,不能秉公而断。这就无形中助长了一批“特殊员工”,对企业造成严重后果。
今年三月,我们集团公司干部大会总结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自我满足、安于现状;自以为是,批评不得;捂短护短,报喜不报忧;盲目攀比、患得患失;争权争位,能上不能下;热衷关系,投机取巧;管理上方法简单,素质低下;学习上学而不习,浅尝辄止。在“身边人”身上几乎都有表现。
问题还在于,这些表现在少数“身边人”身上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危害,却非常巨大而深远。
首先,就这些“特殊员工”容易形成不思进取、散漫放纵恶习。历史上的“八旗子弟”,依仗与皇室的特殊关系,贪图享受,骄横放纵,结果不仅使自己成为一群纨绔子弟,而且也断送了满清王朝。
其次,少数“身边人”的不良表现会败坏企业风气,使大多数员工会因此失去积极性,个别人则乘机把这些特殊员工当作自己违纪违规的挡箭牌。
其三,造成普通员工对企业领导的误解(以为“身边人”的行为是干部纵容的),产生不满情绪和离心力。
其四,少数干部因为不能做到在规章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因而在职工中丧失威信。
其五,由这些“身边人”的小问题,诱发领导干部之间的意见分歧和不团结。久而久之,就会使整个企业失去凝聚力,使多数员工失望,使优秀人才流失,最后分崩离析,成为一盘散沙。
因此,能否有效地教育和管理好“身边人”,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也是对企业的干部品德、才能的严峻考验。
如何对“身边人”进行教育和管理
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出问题有四种类型。一是不闻不问型,二是管理无效型,三是纵容包庇型,四是大义灭亲型。
平时不闻不问,或者熟视无睹,或者无效管理,待出了大问题,便走两个极端:要么不顾自己的身份,把自己和出事的“身边人”绑在一起;要么如梦初醒,但已无计可施,只好“灭亲”以全名节。其实这些,都非良方。较好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管教结合,防微杜渐。这个情,既有人情、亲情,又有国情、企业情。这个理,既有企业发展之理、凝聚员工之理,又有乡镇企业之理,初级阶段之理。寓理于情,寓情于教。当然,这要从干部自身与“身边人”两个方面着手。
为“身边人”制定“三要”、
“三不”制度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制定了“三要”、“三不”制度,以“三要”开道,以“三不”自律,并以其实际表现作为定期考核的内容之一。
所谓“三要”,就是干部对自己的“身边人”要教育,要关心,要约束。要教育“身边人”突破观念误区,进行观念更新,例如要破除优越感、特殊感,树立民主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要关心“身边人”的思想品德、工作业绩、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及时指导点拨。要把企业的纪律、规章、制度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身边人”自我约束。并把“三要”的实施经常化、制度化。
所谓“三不”,就是干部对“身边人”平时不放任,有错不包庇,重大事情不插手:不为“身边人”求“官”,不为“身边人”调岗,不为“身边人”求情。
对于“身边人”的要求
在观念上“三破三立”,在行动上“三先三同”。即破除依附观念,树立独立意识;破除等级观念,树立公平意识;破除优越感,树立危机意识。在行为上,要求员工接受的教育,“身边人”要先受教育;要求员工执行的规章制度,“身边人”要率先执行;“身边人”与普通员工发生纠纷,“身边人”要先受处罚。“三同”是指“身边人”与普通员工同岗同级同绩的,在工资待遇上一视同仁;在职务升迁上,公开公平竞争,在标准上一视同仁;在违纪处理上,依照规章纪律,尺度上一视同仁。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对“身边人”的教育和管理的成功,取决于及时性、经常性和持久性,取决于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在这里,“一时热”(如发个文件)和“马后炮”(如出了大事猛轰一阵)是无济于事的。因此,经常关注,常抓不懈,就成了成功的关键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的理解,这个“身”,既包括干部“自身”,还包括“身边人”之身。只有这两身皆正,才能不令而行。如果其中一“身”不正,且不能秉公处理,所有的“令”(制度)都会形同虚设。要说明的是,这也是我们自己的实践总结,我愿以此奉献给管理企业的同行们。
注:此文后刊载于1998年8月17日《人民日报》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