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2382.HK
聚焦科技之美
实施名配角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综合光学产品制造企业。
一、乡镇企业的崛起
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的。十几年来,乡镇企业经济总量迅速增加,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不仅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支援农民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创举之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八五”期间,全国工业增加值净增量的50%来自乡镇企业,国内生产总值的30%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乡镇企业的产品,特别是日用消费品,已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1984年创办初期,仅有8名员工,生产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借助与浙江大学卓有成效的合作,依靠科技进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形成了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之一,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厂校联姻结出了累累硕果。中科院路甬祥院长在视察公司后欣然题词:科技是依靠,市场是先导;王大珩院士也欣然命笔:依靠科技在发展现代光学工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国家教委张孝文副主任、南开大学母国光院士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张浚生副社长、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等都对我们以厂校结合为纽带,依靠科技闯市场的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千百万乡镇企业中的一员,我们亲身经历并且亲手创造了其中的发展与变革,我们也亲眼目睹了一个个乡镇企业的兴衰与成败,我们清醒地看到:最大的收益是蕴藏在销售额、利润这些简单的数字背后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人员素质的提高。如果说,80年代是乡镇企业打基础、壮筋骨、处于量变积累过程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则是乡镇企业开始发生质变,实现腾飞的新时期。而实现这种由量变到质变最主要的动力来自生产技术、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也意味着乡镇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乡镇企业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加盟
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大多数乡镇企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乡镇企业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行业占17%,在机械行业占26%,在原煤开采行业占40%,在水泥生产行业占40%,食品饮料行业占43%,服装行业占80%;中小农具生产行业和砖瓦制造业占95%。由此可见,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乡镇企业所占的份额较少;而技术要求较低的行业乡镇企业所占的比例较高。这其中固然有资金筹措和产业结构宏观调整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受制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的因素。
当千百万农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劳作的田地,也就离开了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当他们满怀希冀走进厂门时,当他们对新生事物不再新奇时,等待他们的无疑是一场脱胎换骨的转变。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是他们顺利实现转变而成为合格一员的唯一途径。以农民为主体的乡镇企业面临着深刻的变化与自我调整:产品结构、分配方式、激励模式、管理体制等等都亟待优化与完善。虽然与十几年前相比,我国的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与外国的先进同行相比,我们的企业无论在规模、产品、技术、资金等各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而其中最大的差距在于员工的思想观念与整体素质。企业员工思想观念的新旧、知识水准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能够涉及的领域,决定了企业可能获取的利润丰歉,也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与兴衰。
而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同样面临着日益逼近的国外大企业咄咄逼人的攻势,面临着如何突破关税壁垒的考验。乡镇企业要再发展、再提高,必须对原有的思想观念、管理方式、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施根本性的改变。在“二次创业”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仅仅依靠以往创业的传统方法已难以迅速奏效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我们自感目不暇接,对照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我们确感知之甚少。技术人才的短缺,使我们不仅感到难以与国外企业对阵,而且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技术、科研、开发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工艺和管理人才的严重短缺,使我们的企业只能停留在相当低的水平上运行,从而制约了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的扩张和发展。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深刻地体会到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切肤之痛。就连国内一些相当知名的乡镇和民营企业,也感到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储备的窘迫,在发展、扩张的过程中,感到是何等的力不从心和焦虑。乡镇企业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加盟,简直到了饥不择食的程度。
三、客观地认识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院校无疑是培养、造就人才的神圣之地,它们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历史重任。实际上,从那里培养了千百万学子,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成了广大企业的栋梁之材,我们已经深受其惠,在我们引进的莘莘学子中,许多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实践是一位最公正的考官,它检验着每一个人,检验着每一位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学子,同时也检视着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教育质量。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一个如何为企业、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的重大课题。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是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是否都在围绕这个中心?在同高等院校的接触中使我们感到,现行的教育模式、科研体制相对封闭,对新的产业技术不够敏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使教育迷失了明确的办学目标,教育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进程已明显滞后于社会前进的节拍。教学活动和生产实践的严重脱节使许多离开学校进入企业的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角色,不禁让人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某种怀疑。“横向课题”是厂校联合、实现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的极好的方式,但有不少教师认为“横向课题”充其量只是副业,一种创收的手段,其重视程度远在发表一篇论文、申报某一奖项之后,这种心态有悖于我们伟大的变革岁月。
这些年,人们都在讨论素质教育。应该说应试教育的某些局限性已逐渐为大众所认识。其实,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相对统一的学校标准与社会标准。它应当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二十一世纪。国外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应该是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国家也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因此,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等教育,更应当面向企业——当今社会经济主体的健全细胞,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多具有现代思想观念,又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批人才。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的教育体系,企业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服务主体。
四、企业是构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的教育体系与企业关系是否可以这样来描述:企业是学校的产品(即人才和科研成果)的承受者和受益者;那么理所应当的,企业也是学校的物质馈赠者之一。其实,仅有这种关系是很不够的。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与自我教育不再局限于人类的某一年龄阶段或者某一群体,对知识的追求和丰富已成为全社会所有的人毕生的努力;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即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在极力赋予自己的企业与产品以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企业本身也在成为新的知识和新的经验的诞生之地,即创造社会需求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企业文化。
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技术进步,完善管理体制,等等。反过来,各类学有所长的人才同样需要企业,需要一片天地来实现他们的抱负,施展他们的才干。离开了企业,离开了社会,再出色的人才能做到的恐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企业的实践会使许多梦想成为现实,奋斗的过程会使绝大多数人成熟起来,脱颖而出成为中坚。所以,对于那些通过一次次的大考、小考,离开大学校门而踏入企业的人来说,企业和社会无疑是他们最终的考官。这位考官出示的并非一纸问卷,它们测试的对象也不单纯是人的记忆、逻辑等等,测试的实践也不局限于期中、期末;它们的测试综合了人才的综合学识素质、品格和意志等等。企业和社会这位考官最为公正也最为苛刻。他最终评判着谁是人才,谁不是人才,评判着各类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劣。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的目标及遴选方法决定了高等院校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上能起的重要作用,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位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都是人才或者都能成为人才。严格地说,高校毕业生只是一批有着较大潜能的人,但这种潜能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和他们自身的努力相结合,才能加以充分发挥。走出校门,决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相反,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才是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造就的。